2025年甘肅省三支一扶考試公共基礎知識:先秦散文
【考點八】先秦散文
1歷史散文
(1)《尚書》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匯編。它是中國最古老的皇室文集,是 中國現(xiàn)發(fā)現(xiàn)第一部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,它保存了商周特別是 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。
(2)《春秋》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斷代史。是魯國的史書,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(前 722年)到魯哀公十四年(前481年)的歷史。《春秋》經書中用于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, 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,被后人稱為“春秋筆法”。
(3)“春秋三傳”
①《 左 傳 》又名《左氏春秋》《春秋左氏傳》,相傳為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,大約 成書于戰(zhàn)國初期。全書六十卷,記載了自魯隱公元年至魯悼公十四年間春秋霸主遞嬗的 歷史,保存了許多當時社會文化、自然科學等方面的珍貴史料,在史學上占有極其重要 的地位,是我國第一部記事詳備的編年史著作。
②《公 羊 傳》亦稱《春秋公羊傳》《公羊春秋》,是專門解釋《春秋》的一部典籍, 其起訖年代與《春秋》一致,其釋史十分簡略,而若重闡釋《春秋》所謂的“微言大義”, 用問答的方式解經。
③《谷梁傳》又稱《谷梁春秋》《春秋谷梁傳》,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,用這 種方式來注解《春秋》,它是研究儒家思想從戰(zhàn)國時期到漢朝演變的重要文獻。
(4)《國語》又名《春秋外傳》或《左氏外傳》。相傳為春秋末魯國的左丘明所 撰,但現(xiàn)代有的學者從內容判斷,認為是戰(zhàn)國或漢后的學者托名春秋時期各國史官記錄 的原始材料整理編輯而成的。《國語》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體史書,凡二十一卷(篇), 分周、魯、齊、晉、鄭、楚、吳、越八國記事。記事時間,起自西周中期,下迄春秋戰(zhàn) 國之交,前后約五百年。
(5)《戰(zhàn)國策》《戰(zhàn)國策》是一部國別體史學著作,又稱《國策》。書中記載了 西周、東周及秦、齊、楚、趙、魏、韓、燕、宋、衛(wèi)、中山各國之事。記事年代起于戰(zhàn) 國初年,止于秦滅六國,約有240年的歷史。《戰(zhàn)國策》是匯編而成的歷史著作,作者 不明,非一時一人之作。其中所包含的資料,主要出于戰(zhàn)國時代,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 臣的記載,匯集成書當在秦統(tǒng)一以后。原來的書名不確定,西漢劉向考訂整理后,定名 為《戰(zhàn)國策》。
2.諸子散文
諸子散文是指春秋到戰(zhàn)國這一時期諸子百家闡述各自對自然、社會不同觀點和主張 的哲理性著作。代表作有《論語》《墨子》《孟子》《莊子》《荀子》和《韓非子》。
(1)《論語》:全書共20篇,以語錄體為主,敘事體為輔,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 子的言行。
(2)《盂子》: 以對話為主,富于雄辯,議論酣暢,氣勢磅礴。
(3)《莊子》:說理論證,文筆縱橫恣肆,想象豐富奇特,大量運用寓言,對后 世的浪漫主義有很大的影響。
(4)《荀子》:行文條分縷析,反復設喻,反復論證,務求理盡義達。
(5)《韓非子》:行文犀利峻拔,剖析入微,善于運用淺近的寓言來說明抽象的 道理,具有較強的論辯性。
(責任編輯:李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