陜西公務員考試面試試題及答案解析(7)
題目:
“老農民 ”當上大導演、黑土地辦起農民文學社、國際范“村晚”讓山村成為旅 游熱點 … …邁入新時代,中國農民擁抱全面小康,不止于物質上的富足 ,更有精神 文化層面的斑斕亮色 。對于農村的文化小康,你怎么看?
新時代的農民不僅追求物質上的富足 ,更注重精神文化上的滿足 。農村“文化 小康”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了支持和,更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與必然選擇。
評語:1.能夠結合題干信息,引入比較自然; 2.將農村“文化小康”和鄉村振興 相結合,提取出“文化小康”最核心的作用與意義,能夠做到透過現象看本質, 了觀點的高度 ;3.語言表達簡潔。
首先,農村“文化小康”是激勵農民奮進的重要精神力量。農村群眾通過參與文 藝表演、書畫創作、傳統文化傳承等方式,不僅增強了自信心,更重要的是,他們 開始擁有了自己的精神家園。家園孕育著—??“趕不走的文化建設隊伍”,也讓村 民對家鄉事業從“為我建設”轉為“我要建設”。在我老家里,就有位農民大叔在鄉村
戲劇表演中贏得多次滿堂彩,最終成為村里的明星導演,這也激勵著更 多村民愿意參與鄉村文化事業。
其次,農村“文化小康”是推進農業產業興旺、實現農民生活富裕的。本土 文化是鄉村旅游的最鮮明特色,像福建地區打造的的“ 四季村晚”就是緊密圍繞連家 船民風俗打造的演出活動,不僅向全國乃至世界游客展示了新時代漁村歡樂、和諧、 幸福的新風貌,更塑造了地區品牌 、促進了文旅融合 、創造了大量創業就業機會, 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民生價值。
再次,農村“文化小康”是打造生態宜居 、鄉風文明、治理有效農村家園的強大 引擎。通過文化傳承和教育等途徑,可以促進生態環境保護與改善,農村的居 住質量。同時,文化小康有助于農民素養,塑造良好的鄉風文明,破除農村陳 規陋習,打造—個更宜居 、更文明的和美家園。
評語:1.緊扣題干和核心觀點; 2.論證形式不拘泥于意義、原因、對策等傳統 答題模式, 以要點式展開,形式新穎,更有利于突出重點 ;3.分析充實 、深刻、生 動。論證分別從“文化小康”促進人才、產業、生態振興展開,論證有力 。還能聯系 身邊的村人村事,論述生動 。 4.用詞有特色 。變“為我建設”為“我要建設 ”、打造 —?“趕不走的文化建設隊伍”等內容,用詞讓考官有記憶點。
最后,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,鄉村文化小康只是階段性勝利,新時期,黨對 鄉村文化事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人民也有更高的期待。對此,我們應當將農村文 化建設工作與基層黨組織建設有機結合起來,進—步增強基層黨組織的政治擔當與 責任擔當。也要立足農村特色與優勢, 因地取材 、 因地制宜,打造品牌文化工程。 同時要鄉村文化事業的資金投入 ,注重專業人才配備,在數字化智能化領域 創新。
總的來說,農村文化小康彰顯著我國鄉村地區“塑形”“鑄魂” 的雙豐收,相信在 黨的正確領導下,我們會在新時期創造更加美好的現代化鄉村,讓廣大農民群眾逐 漸擁抱現代化生活!
評語:1.對策引入自然; 2.能從黨組織建設與領導 、發揮村民作用 、打造品 牌 、政府政策等方面展開,措施全面 ,角度多元; 3.符合實際情況,措施有 針對性。
1.結尾展望未來,作答氣勢。2.用詞有美感, 以“塑形”“鑄魂”雙豐收表達 鄉村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取得重大成果,讓人回味無窮。
(責任編輯:李明)